何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胸外科
1.定义与分类
肺结节按照大小分为微小结节(<5毫米)、小结节(5-10毫米)和实性结节、大结节(>10毫米)。根据影像特征又可分为实性结节、亚实性结节和磨玻璃样结节。
实性结节:密度接近正常肺组织,轮廓清晰,多为良性。
磨玻璃样结节:密度较低,边缘模糊,恶性可能性相对较高。
混合性结节:兼具实性和磨玻璃成分,需特别关注。
2.常见病因
感染性病变:如肺炎、肺结核、真菌感染等引起局部炎症形成的结节。
良性肿瘤:如错构瘤、纤维瘤等,不会发生转移。
恶性肿瘤:早期肺癌或肺部转移癌可能以结节形式表现。
其他原因:肉芽肿性病变、自身免疫疾病以及职业暴露等也可导致结节的形成。
3.风险评估
年龄:50岁以上的人群更易出现恶性结节。
吸烟史: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结节特征:直径越大、不规则边界、有分叶或毛刺时,恶性可能性升高。
增长速度:快速增大的结节需高度警惕,而长期稳定的结节多为良性。
4.检查与诊断
CT扫描:是发现和评估肺结节的首选方法,可提供结节的大小、密度及形态等关键信息。
PET-CT检查:用于判断结节的代谢活跃程度,帮助区分良、恶性。
痰液细胞学检查:通过检测脱落细胞判断是否存在肿瘤特征。
活检:包括经皮穿刺活检和支气管镜活检,可直接获取病理标本以明确性质。
5.处理与随访
良性结节:无需特殊处理,仅需定期复查,间隔时间视结节大小、性质而定。
恶性或疑似恶性结节:需尽早手术切除,结合病理结果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不确定性质结节:可根据专业医生建议选择动态观察或进一步检查。
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吸烟,定期体检监测肺部状况。如果发现肺结节,不必过于恐慌,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科学评估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