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病因
泌尿系结石的形成主要与尿液中晶体物质过饱和有关,常见诱因包括:
饮水不足,导致尿液浓缩;
高钙饮食或某些代谢性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长期卧床导致骨骼脱钙;
泌尿道感染或梗阻增加感染性结石风险;
遗传因素,如胱氨酸尿症患者更易形成结石。
2.症状
主要表现为剧烈的腰腹部绞痛、血尿,有时伴有恶心呕吐。具体如下:
70%-80%的患者出现严重的肾绞痛,多为间歇性;
约50%患者可能出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
若合并感染,可见发热、寒战症状。
3.诊断
临床诊断依赖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影像学:
CT扫描是目前敏感性最高的检测方式,对所有类型结石均有效;
B超适用于较大的肾结石或输尿管结石,但对小于5毫米的结石敏感性较低;
X线平片能发现部分放射性结石(如草酸钙结石),但尿酸结石通常无法通过X线显示。
4.治疗
治疗方式取决于结石大小、位置及是否引起并发症:
直径<5毫米的小结石,85%以上可自行排出,通过多饮水和药物促排;
对于6-20毫米结石,首选体外冲击波碎石,成功率约70%-90%;
较大结石或伴严重梗阻者通常选择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或输尿管软镜手术;
感染性结石需同时控制感染,使用抗生素治疗。
5.预防
有效的预防策略包括改变生活习惯和长期监测:
保证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500毫升,以稀释尿液;
饮食上减少高草酸、高嘌呤、高盐摄入,如少吃菠菜、动物内脏等;
定期监测代谢指标,尤其对于已发生过结石者,通过24小时尿液分析评估代谢异常。
掌握核心知识后,可以结合专业书籍、医学网站或讲座等资源深入学习,同时不断关注新研究成果提升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