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是儿童和成人常见的原因,可引起急性水样便,常伴恶心、呕吐、发热。
(2)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导致肠道炎症,常见于未煮熟的食物或者被污染的水源摄入后,通常伴随腹痛、血便等症状。
(3)寄生虫感染:例如贾第鞭毛虫感染,会引发长期的间歇性水样便,特别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更为常见。
2.饮食与药物因素
(1)乳糖不耐受:因缺乏乳糖酶导致乳糖未完全分解,进食牛奶或乳制品后可引发腹胀和水样便。
(2)高脂或高糖饮食:短时间内摄入过多油腻、高糖食品可能加速肠道排空,导致水样便。
(3)药物副作用:某些抗生素、泻药或者胃肠动力药物使用后会刺激肠道,使水分吸收减少,出现腹泻。
3.消化系统功能障碍
(1)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可导致反复腹泻,水样便、体重下降、贫血等症状是其典型表现之一。
(2)肠易激综合征:多因应激、饮食刺激等诱发,表现为间歇性腹痛、水样便和便秘交替。
(3)胆汁酸性腹泻:胆囊切除术后或小肠回盲部疾病可能造成胆汁酸代谢紊乱,从而引起水样便。
4.全身性疾病
(1)甲状腺功能亢进:新陈代谢加快会使肠蠕动增加,可能出现频繁水样便,同时伴随心悸、消瘦等症状。
(2)糖尿病相关:糖尿病患者可能由于自主神经病变产生胃肠动力紊乱,表现为间歇性水样便。
遇到水样便时,需注意是否存在脱水风险(如口干、皮肤弹性减弱、小便减少)。若伴有严重症状如高热、血便、剧烈腹痛或长期不缓解,应尽早就医确定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