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心理因素
焦虑或压力:过度思虑、担心某些事情会使大脑处于持续兴奋状态,抑制了正常的入睡过程。研究显示,约30%的人群因情绪问题诱发失眠。
过度关注睡眠:反复担心自己无法入睡,反而强化了焦虑感,让人越想睡却越清醒。
2.行为因素
不良睡眠习惯:例如睡前使用手机、长时间暴露在蓝光下,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困倦感形成。
作息不规律:熬夜或频繁改变就寝时间,容易破坏生物钟,导致入睡困难或浅睡眠增多。
3.生理因素
神经系统兴奋过度:剧烈运动或饮用咖啡因饮料会激活交感神经,使身体保持警觉状态。
睡眠障碍:如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也可能干扰正常入睡。
荷尔蒙变化:褪黑素或皮质醇分泌异常可能影响睡意的产生与消退。
4.环境因素
噪音、光线或室温过高会增加清醒时间,削弱入睡效率。
床垫和枕头不适也可能是潜在干扰源。
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可尝试稳定作息时间,避免睡前刺激性活动,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如长期存在上述问题,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明确潜在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