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正祥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神经外科
1.类型:
脑干胶质瘤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弥漫性内因性下丘脑胶质瘤(DIPG)和局灶性脑干胶质瘤。DIPG在儿童中较为常见,预后较差,而局灶性脑干胶质瘤通常可以通过手术和其他治疗手段取得较好的预后。
2.治疗方式:
目前,对于脑干胶质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
手术:对于位置相对表浅且不涉及重要功能区的局灶性脑干胶质瘤,可以考虑进行手术切除。脑干区域结构复杂且重要功能密集,手术风险较大。
放疗:是治疗DIPG的主要手段,一般持续6周左右。不过,尽管放疗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但很少能够完全治愈。
化疗:效益有限,目前尚未发现明显提高生存率的化疗方案。这一领域仍需更多研究。
3.生存率:
根据统计数据,DIPG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约为9-12个月,5年生存率不到1%。而局灶性脑干胶质瘤的预后相对较好,部分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可以长期生存。
脑干胶质瘤的治疗挑战巨大,正因为如此,早期诊断和多学科团队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配合临床研究的新进展或许能带来更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