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秀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神经内科
1.腔隙性脑梗:
发生机制:主要由大脑深部的小穿通动脉闭塞引起,通常直径在几毫米至2厘米之间。
高危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吸烟等。
临床表现:可能包括轻微的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或认知功能下降。有时患者无明显症状,仅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
诊断工具:磁共振成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是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手段,可显示小的梗塞灶。
2.脑白质脱髓鞘性改变:
发生机制: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损伤导致神经传导不畅,常见于多发性硬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等疾病。
病因:免疫系统异常、感染、遗传因素等。
临床表现:症状多样,包括视力减退、肌肉无力、共济失调、感觉异常等。
诊断工具:MRI是主要的诊断工具,能清晰显示白质区髓鞘的变化情况。
腔隙性脑梗和脑白质脱髓鞘性改变均涉及神经系统损伤,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预防措施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定期进行体检。同时,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以避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