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每天固定时间上床和起床,即使是周末也建议如此。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稳定生物钟,改善睡眠效率。
2.睡前避免刺激性活动
睡前2小时内不宜进行剧烈运动、观看紧张刺激的内容或讨论严肃话题。应减少使用电子设备,尤其是避免长时间暴露于蓝光下,因为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入睡。
3.控制饮食与摄入时间
睡前避免摄入咖啡因和尼古丁等刺激物,这些成分可能延迟入睡并导致浅睡眠。同时,不宜在入睡前2小时进食大量食物,以免增加胃肠负担和引发不适。
4.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保证卧室安静、昏暗且温度适宜。通常,卧室温度建议维持在18-22℃之间,过热或过冷都会干扰深层睡眠。
5.增加日间活动量
白天适当增加身体活动,例如散步、慢跑或做适度的力量训练,可以促进夜间更深层次的睡眠。但需注意避免过晚锻炼,以免引起亢奋而难以入睡。
6.睡前放松身心
通过冥想、深呼吸或轻柔的音乐帮助身体平静下来,从而进入放松状态。这能够显著缩短入睡时间并提升整体睡眠质量。
7.限制午休时长
如果需要午睡,时间应控制在20-30分钟以内,避免因过长的睡眠干扰夜间正常入睡。
8.就寝时避免胡思乱想
如果躺下后难以入睡,可以尝试将烦心事写在纸上或采取放松练习,避免大脑持续活跃。
9.杜绝酒精助眠
虽然酒精可能让人快速入睡,但它会干扰深睡眠阶段,导致夜间易醒和早醒,以及次日疲倦感加重。
一个高质量的睡眠不仅依赖足够的时间,还包括深度睡眠和身体修复效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