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海红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儿科
1.发生机理: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通常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如Rh因子或ABO血型系统的不匹配。母体内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攻击其红细胞,导致溶血和胆红素升高。
2.临床表现:新生儿可能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明显的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和眼白变黄。严重者可出现贫血、肝脾肿大,甚至核黄疸,影响神经系统。
3.诊断方法:通过检测新生儿血液中总胆红素水平、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以及血型鉴定来确诊。
4.治疗措施:
光疗:利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新生儿皮肤,促进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产物并排出体外。
免疫球蛋白治疗:对于严重Rh不合的病例,可给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以减少抗体介导的溶血。
换血疗法:当胆红素水平极高且光疗效果不佳时,通过换血疗法降低胆红素水平,并纠正贫血。
药物治疗:苯巴比妥可用于加速胆红素代谢,但使用时应谨慎考虑副作用。
5.预防措施:对于已知有血型不合风险的孕妇,尤其是Rh阴性母亲,可在怀孕期间和分娩后给予抗RhD免疫球蛋白,以减少母体形成抗体的几率。
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是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有效管理的关键,确保患儿得到适当的治疗能够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