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定义与机制:中度肠化指的是胃黏膜上皮细胞部分被肠型上皮细胞替代。这种变化通常由长期慢性炎症引起,例如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反流或其他刺激因素。
2.病因与风险:导致中度肠化的主要原因包括:
幽门螺杆菌感染,这是最常见的因素,占慢性胃炎病例的70%以上。
长期饮酒、吸烟、不健康饮食习惯,如高盐、腌制食物摄入过多。
遗传因素可能会增加某些人群的患病概率。
环境因素,例如长期接触亚硝基化合物(如含有防腐剂或变质食品)。
3.与疾病的关系:中度肠化本身不是癌症,但其是胃癌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尤其是伴有严重慢性萎缩性胃炎时。研究显示,中度肠化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比正常人群高出数倍,但实际转变率较低且需要多年时间。
4.诊断与治疗:
胃镜检查及活检是确诊中度肠化的标准方法。
通过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可显著改善病情进展。
调整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可降低风险。
中度肠化需定期复查胃镜以监测病变进展,根据个体病情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干预措施,以减少恶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