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肿瘤的位置和大小:核磁共振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的具体位置以及在直肠中的范围。图像上,肿瘤通常表现为信号异常区域,与正常直肠壁有明显区别。例如,肿瘤在T2加权图像中可能呈现低信号,而周围正常黏膜和脂肪组织则为高信号。
2.肿瘤浸润深度:核磁共振能够分层显示直肠壁的结构,可用于评估肿瘤是否已突破肌层甚至侵入浆膜外组织。分期时参考肿瘤-结直肠癌分期系统,例如T1期(仅累及黏膜下层)、T2期(侵至肌层但未突破)、T3期(穿透肌层进入浆膜层或周围脂肪)等。
3.肿瘤与脏器关系:对于较晚期的肿瘤,需要观察病灶是否侵犯邻近脏器,如膀胱、前列腺或子宫。核磁共振可通过高分辨率成像帮助明确是否出现此类侵袭。
4.淋巴结情况:核磁共振能识别邻近淋巴结是否增大、形态异常或信号改变,这些特点可能提示淋巴结转移。一般来说,短径大于5毫米的淋巴结被认为具有高风险,同时需要结合边界模糊和内部信号变化等特征。
5.肿瘤周围血管和筋膜情况:如果肿瘤接近或已经侵及重要血管或筋膜(如直肠系膜筋膜),术前处理方案可能受到影响。核磁共振可通过三维成像技术准确显示这些结构。
6.肿瘤降解效果评估:对于接受过新辅助放化疗的患者,复查核磁共振可以评估肿瘤体积缩小情况,以及残存活性肿瘤组织的比例,为下一步手术提供信息。
直肠肿瘤的核磁共振影像资料解读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确保得到完整诊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