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东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脊柱外科
1.覆盖范围
全脊柱正侧位片需包括颈椎、胸椎、腰椎及骶椎的全貌,上界应包括第1颈椎,下界至少延伸至坐骨或髋关节。
若评估特定区域的侧弯(如胸椎侧弯或腰椎侧弯),影像范围需覆盖该部位以及上下相邻两段脊柱。
2.体位要求
在站立姿势下拍摄正位片是评估脊柱生理形态与重力影响的标准方法。若患者无法站立,可选择坐位或卧位,但需在报告中注明。
偏斜度大或疑似柔性侧弯时,可补充侧弯动态片(屈曲片或过伸片)。
3.对称性与正中线
正位片中,骨盆的两侧髂嵴高度要对称,耻骨联合及骶骨保持在画面正中。偏斜可能提示体位不正或脊柱畸形。
胸廓和软组织影像也需对称且无明显变形。
4.清晰度与分辨率
影像清晰显示椎体及椎间隙,避免因模糊失真影响测量如Cobb角。
需避免肋骨、肩胛骨等骨骼叠加遮挡目标脊柱的关键解剖结构。
5.曝光参数
曝光强度适当,保证既能看到脊柱细节,也不会因过曝或欠曝而丢失影像信息。
检查有无伪影干扰,如金属物品或其他硬件设备残影。
6.校准标尺
片中需包含长度标尺,以便后期测量脊柱弯曲角度、椎间距、旋转程度等数据时进行准确标定。
7.特殊技术要求
若评估高位畸形,可能需要结合头颅的影像学信息。
某些情况下可使用全脊柱拼接成像技术确保整体连贯性。
拍片质量直接影响病情评估和随访效果,必要时需多次复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