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胸外科
1.肺纤维化:
病理机制:肺纤维化的主要特征是肺泡周围细胞间质过度增生,导致正常肺组织被纤维组织替代。这一过程会使肺部变硬,影响其弹性和气体交换功能。
发病原因:常见原因包括长期吸入有害物质(如石棉或硅尘)、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某些药物或放射治疗的副作用。
临床表现: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患者通常会出现持续性干咳、呼吸急促、疲劳及活动后气喘等症状。
诊断方法:影像学检查(如高分辨率CT扫描)、肺功能测试及组织活检是常用的诊断手段。
治疗方法: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如抗纤维化药物)、氧疗及肺移植来减缓病情进展和改善生活质量。
2.肺部纤维瘤:
病理机制:肺部纤维瘤是由纤维结缔组织异常生长形成的良性肿瘤,通常呈局限性,不会侵犯周围健康组织。
发病原因:具体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及环境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大多数肺部纤维瘤患者没有明显症状,通常在其他检查中偶然发现。但若肿瘤较大,可能会引起胸痛、咳嗽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诊断方法:影像学检查(如X线、CT扫描)可以帮助发现和确认纤维瘤的位置和大小,同时也可能需要组织活检来排除恶性病变。
治疗方法:对于无症状的小纤维瘤,通常采取观察随访策略。若肿瘤较大或引起症状,则可能需要通过手术切除。
区别于肺纤维化,肺部纤维瘤是一种局限性疾病,且以良性居多,预后较好。两者均需通过专业医疗检查和诊断来确定病情,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定期体检和健康监测对早期发现和管理这些疾病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