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胃萎缩的发生机制:胃萎缩通常由慢性胃炎特别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慢性炎症会使胃黏膜细胞逐渐失去再生能力,导致腺体减少甚至消失。这种改变在医学上被称为胃黏膜萎缩。
2.癌变风险评估:胃萎缩与胃癌的关系可用“肠化-异型增生-癌变”序列来描述。研究数据显示,患有重度胃萎缩伴肠化或不典型增生者,其胃癌发生率可达5%至10%。但轻度胃萎缩且无其他危险因素者,癌变可能性较低。
3.主要危险因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感染率高的人群,胃癌风险比未感染者高出2至6倍。
饮食习惯:高盐饮食、腌制食品、烟熏食物以及亚硝酸盐摄入量高者风险增加。
遗传因素:具有胃癌家族史者更容易受到影响。
吸烟及过量饮酒:这两种生活方式均会加速胃黏膜损伤,进而促进癌变。
4.防控与监测措施:早期发现胃萎缩并控制危险因素非常重要。例如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可大幅降低胃癌风险。定期胃镜检查是监测胃萎缩及早期癌前病变的重要手段,一般建议每1至2年复查一次。改善饮食结构、戒烟限酒、避免肥胖亦有预防作用。
胃萎缩本身并不是癌症,而是一种潜在的癌前状态。采取早期干预措施和定期随访可有效降低癌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