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肠道准备药物的影响
肠镜检查前需要服用泻药进行清肠,常见的药物包括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或磷酸钠溶液等。这些药物通过刺激肠道蠕动和增加肠道内液体排出,使得粪便排空。虽然检查结束后,绝大部分药物已经被代谢,但肠道可能在短时间内仍处于“高蠕动”状态,导致排便次数增加。
2.检查过程对肠道的机械刺激
胃镜和肠镜检查时,内镜可能会对胃肠道内壁造成一定的机械性刺激,尤其是肠镜操作时需要注气扩张肠腔,以便观察到更清晰的内部结构。检查结束后,这种刺激可能短时间内使肠道蠕动增强,从而导致大便次数增加或排气增多。
3.肠道菌群的短期变化
肠道内的细菌群落在维持消化和吸收功能上起重要作用。清肠药物可能对肠道菌群造成短暂的扰动,菌群重新平衡需要一定时间。在此期间,消化功能可能出现轻微改变,例如排便次数增多或便质稍微变稀。
4.术前饮食调整的延续性影响
检查前一天的饮食通常要求为流质或低渣饮食,这种特殊饮食本身可能对胃肠道产生影响,导致其蠕动发生改变。检查后的恢复饮食阶段,胃肠道需要重新适应普通饮食,因此可能表现为排便节律的暂时性变化。
5.心理应激的参与
部分人群在经历胃肠镜检查后可能存在心理应激反应,如紧张或焦虑。这种应激也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路径对肠道活动产生影响,间接导致大便次数增多。
这种现象一般持续数日即可缓解。如果症状较为明显或伴有腹痛、便血等异常,应尽早咨询专科医生以排除其他病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