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胃肠道信号:胃空时会分泌一种叫做“胃促生长素”的激素,这种激素向大脑传递饥饿信号,刺激食欲增加。胃部张力感受器也能感知胃的充盈程度,并将信息传递给大脑。
2.血糖水平:血液中葡萄糖是主要的能量来源。当血糖水平下降时,体内会释放胰高血糖素和其他升糖激素,导致大脑产生饥饿感。
3.激素调节:除了胃促生长素,瘦素和胰岛素等激素也参与食欲调节。瘦素由脂肪细胞分泌,其水平与体内脂肪储备相关,通常具有抑制食欲的作用。胰岛素则帮助调节血糖,与瘦素共同影响饥饿感。
4.脑部神经元:下丘脑中存在着一组专门负责调节食欲的神经元网络。这些神经元接收来自全身的信号,综合分析后发出是该进食还是停止进食的指令。
5.生物钟影响:昼夜节律对饮食行为有重大影响。生理性饥饿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可能会有所波动,与个人的睡眠、活动模式密切相关。
生理性饥饿是一个复杂且必需的过程,保证了机体获取所需的营养和能量。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可以帮助更好地管理饥饿感和能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