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跃副主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康复医学科
1.发病机制:
脑梗死: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或者血栓形成导致脑血管阻塞,从而中断脑部血液供应,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
脑溢血:常见于高血压患者,由于高血压导致脑内小动脉长期受损、硬化,最后发生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脑实质内。
2.病因:
脑梗死:多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症、糖尿病等有关,常见诱因为血栓或栓子阻塞脑动脉。
脑溢血:主要与高血压有关,也可能由脑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引发。
3.临床表现:
脑梗死:症状因梗死区域不同而异,常见有偏瘫、失语、视觉障碍等。病情发展相对缓慢。
脑溢血: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急性症状。患者情况往往恶化迅速。
4.诊断方法:
脑梗死:CT扫描初期可能正常,MRI更为敏感,可以显示缺血区。
脑溢血:CT扫描能快速显示出血部位及范围,是首选检查手段。
5.治疗方案:
脑梗死:以恢复血流为目标,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溶栓治疗和早期康复等。
脑溢血:重点在控制出血和颅内压,必要时进行外科干预,如血肿清除术。
脑梗死和脑溢血虽然同属脑血管疾病,但表现和处理方式有显著差异。及时识别和治疗对于避免严重后果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