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中医科
1.原因:血瘀证的形成可以由于外伤、气虚、寒凝、热毒等因素。其中,外伤会直接导致局部血液流通受阻,而气虚则因为推动无力造成血液淤滞。寒凝是由于寒冷收缩血管引起,热毒则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不易流动。
2.症状表现:
疼痛:常为固定部位的刺痛,与活动无关,夜间加重。
瘀斑:皮肤表面出现紫色瘀斑或青紫色斑点,不易褪去。
肿胀:局部肿胀,有时伴随硬结。
其他:舌质紫暗,可能伴有瘀点、瘀斑,脉象涩滞。
3.诊断与鉴别:血瘀证的诊断主要依据症状和舌象、脉象等特点。需与血虚、气滞等其他病证进行鉴别,以便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4.治疗原则:以活血化瘀为主。常用中药包括丹参、桃仁、红花等,这些药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瘀滞症状。
血瘀证在中医中应用广泛,可见于多种疾病的病程中。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量运动对于预防血瘀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