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内服中药:
常用方剂:理中汤、苓桂术甘汤、藿香正气散等,根据具体症状加减使用。例如,出现明显脘腹冷痛,可选用理中汤;若伴有水肿或头晕,可考虑苓桂术甘汤。
常用药物:姜半夏、干姜、附子、茯苓、白术、藿香等,这些药材能够温中散寒、健脾除湿。需由专业医师根据个体症状辨证施治。
2.外治方法:
中药熏蒸:利用艾叶、生姜等中药煮沸,将蒸汽熏蒸患部,有助于祛寒除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艾灸:重点施灸关元、中脘、足三里等穴位,通过温热效应驱散寒湿。
拔罐或刮痧:在背腰部或相关经络上操作,促进寒湿排出体外。
3.饮食调养:
可选择具有温中散寒作用的食材,如生姜、红枣、羊肉、胡椒、山药等,适当制作成汤羹或粥类,有助于改善症状。
避免寒凉生冷的食物,例如冷饮、冰镇水果、生菜等,以免加重病情。
清淡饮食,避免油腻和难以消化的高脂肪食物。
4.生活起居:
保暖是关键,尤其在腹部、腰部和下肢区域,避免受寒。
居室环境保持干燥通风,减少潮湿的影响。
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散步等,以提高身体的阳气。
寒湿证需要长期调养,注意中药与外治法相结合,同时饮食和生活习惯也非常重要,不能忽视整体调节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