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抗炎药物
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如美色拉嗪)是慢性炎症性肠病的一线治疗药物,可有效减轻结肠和回肠部位的炎症反应。对于轻中度患者,这类药物能够显著改善症状,同时降低复发风险。
2.激素类药物
如果病情较重,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布地奈德),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来控制急性期炎症。但由于长期使用可能引起骨质疏松、高血压等副作用,通常用于短期治疗。
3.免疫调节剂
针对一些病情反复或激素依赖的患者,可选用硫嘌呤类药物(如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或甲氨蝶呤。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系统,帮助控制炎症进展,但生效时间较长,一般需要数周至数月。
4.生物制剂
对于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选择生物制剂,如抗肿瘤坏死因子α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这类药物能够更精准地阻断特定的炎症信号通路,从而显著改善疾病活动,但费用较高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抗感染药物
若慢性肠炎伴随明确的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如溃疡性结肠炎合并伪膜性肠炎时,可使用相应抗生素(如甲硝唑、万古霉素)进行治疗。
6.益生菌及膳食纤维补充剂
某些类型的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可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减少有害菌的繁殖,从而改善腹泻和腹胀症状。结合合理摄入膳食纤维,也能增强肠道功能。
慢性肠炎的治疗需长期坚持,并结合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如果存在反复发作或用药后无明显改善,应及时就医评估方案是否需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