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琼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内分泌科
1.机体适应性:在长时间缺乏食物供应时,人体会启动一系列生理调节机制,使得饥饿感有所下降。胰岛素水平降低,使得脂肪降解增加,产生的酮体可作为脑部能量来源,从而减少对食物摄入的需求。
2.荷尔蒙变化:长期饥饿状态下,负责刺激食欲的激素如胃饥饿素水平可能会下降,而瘦素等抑制食欲激素可能会上升。这些激素调整参与了短期内饥饿感的减少。
3.心理因素:持续性饥饿可能导致大脑产生一种保护性的心理机制,使个体对饥饿感变得麻木。这种“习惯性”只是暂时性的,长期来看可能引发营养不良、代谢紊乱以及其他健康问题。
尽管连续饥饿可能暂时减弱饥饿感,但这种方法带来的潜在健康风险包括肌肉流失、免疫力下降和心血管疾病风险上升。健康的减肥应以均衡饮食、适度运动为基础,以确保身体在消耗脂肪的过程中仍然获得足够的营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