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生理因素:
年龄变化:随着年龄增长,深度睡眠时间逐渐减少,部分老年人会出现自然的睡眠时间缩短。
激素水平波动: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功能异常等问题,可导致神经系统过于兴奋,影响睡眠质量。
疾病因素:慢性疼痛、心血管疾病或呼吸系统疾病可干扰睡眠持续性。
2.心理因素:
压力与焦虑:长期的精神压力或突发性的重大事件可能引发睡眠困难,导致入睡时间延迟或提早醒来。
抑郁症:有些抑郁状态表现为过早觉醒或无法维持足够的睡眠时间。
3.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
作息紊乱:频繁倒班、跨时区旅行或不规律的生活节奏会扰乱生物钟,导致睡眠时间减少。
电子设备使用:长期在睡前使用手机、电脑等蓝光屏幕,会抑制褪黑激素分泌,从而影响睡眠时间和质量。
饮食问题:咖啡因和酒精摄入量过多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入睡困难或容易苏醒。
4.环境因素:
噪音或光线:夜间卧室环境中的噪音、灯光或温度不适宜,均可能干扰正常睡眠。
居住环境改变:大幅度的生活环境变化,如搬家或更换睡眠空间,也可能引发短期的睡眠适应困难。
持续的睡眠时间缩短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应尽早识别并调整相关因素。如情况严重或难以改善,建议及时就医检查,以排除潜在的疾病隐患或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