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心理因素
恐惧:部分人可能存在对黑暗的恐惧,例如孩童时期形成的对夜晚潜在危险的感知,这种恐惧可能延续至成年。
安全感缺失:开灯可以让人感觉置身于可控的环境中,减少孤单感或未知带来的不安。
压力或焦虑:长期处于压力状态的人可能需要光线的陪伴来缓解紧张情绪。
2.环境因素
外部环境干扰:例如睡眠环境中有噪音、陌生感,或者住在陌生场所时,开灯可以帮助适应环境。
生活习惯:某些人从小养成了开灯睡觉的习惯,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依赖行为。
工作时间不规律:例如从事夜班工作的人,白天睡觉时会习惯开灯,久而久之也可能影响夜间睡眠。
3.生理因素
昼夜节律紊乱:光照会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正常情况下褪黑激素在黑暗环境中分泌较多,但长期开灯睡觉可能会导致节律紊乱。
光线敏感性降低:部分人对于光线的敏感度较低,开灯不会直接对其睡眠质量产生明显影响,因此容易形成习惯。
短期需求:如夜里频繁起夜,需要光线以便行走时减少磕碰风险。
长期开灯睡觉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疲劳感增加,同时还有可能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建议尽量选择微弱光源,如使用柔和的小夜灯,并逐渐调整适应在黑暗中入睡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