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玉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神经内科
1.电解质失衡:钙、镁、钾及钠是维持正常神经和肌肉功能的重要元素。缺乏这些电解质可能会导致肌肉抽筋。例如,低钙血症可能导致肌肉痉挛,特别是在妊娠期间或某些疾病状态下。
2.脱水:身体缺水会影响电解质平衡,从而引发肌肉抽筋。运动时出汗过多但补水不足,会增加抽筋风险。
3.肌肉疲劳:过度运动或长时间静止不动都可能导致肌肉疲劳,从而引发抽筋。这种情况在剧烈运动后或夜间常见。
4.不良姿势:长时间保持某个姿势,如坐着或站立过久,也会导致局部血流受限,引发肌肉抽筋。
5.血液循环问题:如外周动脉疾病会导致下肢供血不足,从而引发腿部抽筋。
6.神经系统疾病: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脊髓损伤,也可能导致肌肉不自主收缩。
7.药物副作用:一些药物,如利尿剂、他汀类药物等,可能因影响电解质平衡或直接作用于肌肉,引发抽筋。
8.代谢紊乱:糖尿病等代谢疾病也可能通过各种机制引起肌肉痉挛。
调整饮食以保持电解质平衡,保证适量的水分摄入,在运动前后注意拉伸和放松,可以有效预防抽筋发生。如果频繁出现抽筋,并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考虑寻求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