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玉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神经内科
1.体温调节:
当身体处于水中时,水的导热性比空气高约25倍,这意味着水能更快地带走体内的热量。
正常人体温在37摄氏度左右,而游泳池水温一般在26至28摄氏度之间,海水温度可能更低。这种温差会导致体表热量快速散失,引起寒冷感。
当体温下降到35摄氏度以下时,身体会开始不自主地颤抖,以通过肌肉活动产生更多热量来维持核心体温。
2.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对体感也有显著影响。风速较大的情况下,即使水温适宜,游泳者上岸后因湿衣服蒸发冷却效应,更容易感到寒冷。
水温过低,尤其是在15摄氏度以下的水中游泳,会大幅度增加体热损失,使人体更易进入低温状态。
3.个体差异:
不同个体对寒冷的敏感程度不同。一些人对低温耐受力较强,而另一些人则较为敏感。
体脂含量也是重要因素,较高的体脂提供了更好的保温效果,因此瘦弱的人更容易感到寒冷。
4.游泳时间:
长时间在水中停留会加剧热量散失。即使水温适中,长时间暴露在水中也会使体温逐渐降低,导致寒冷和颤抖。
采取适当措施可以减少寒冷感和颤抖现象。选择合适的游泳衣物,如防寒泳衣,能够有效减少体热散失。游泳前进行热身运动,通过提高体温来增强对低温的耐受力。游泳过程中多次短暂停歇,让身体有机会恢复热量。游泳结束后迅速换上干燥的衣物,并及时饮用温热饮料,有助于快速恢复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