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黄疸形成机制:肝硬化导致肝细胞受损,使其不能有效地处理和清除胆红素。当胆红素水平升高时,会在皮肤和眼白中沉积,引起黄色变化。
2.症状观察:除了脸色和眼睛发黄,黄疸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尿液颜色加深、皮肤瘙痒、疲劳感和食欲降低。
3.诊断方法:血液检查可以测量血清胆红素水平,评估肝功能,包括肝酶(如ALT、AST)、白蛋白和凝血功能的检测。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可以帮助评估肝脏的结构性变化。
4.治疗措施:
控制病因:针对导致肝硬化的原发性疾病,例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进行相应的治疗。
药物治疗:使用药物减轻肝脏负担,促进肝细胞再生。例如,乙型肝炎患者可能需要抗病毒药物。
营养支持:合理的饮食有助于改善营养状态,避免进一步损害肝脏。限制盐的摄入,可以减少腹水积聚。
定期复查:肝硬化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血液和影像学检查,监控病情进展,调整治疗方案。
5.预防并发症:肝硬化容易导致多种并发症,如食道静脉曲张出血、腹水、肝性脑病等。早期发现并积极预防这些并发症至关重要。
黄疸的出现提示肝脏功能已经受到严重损害,需要及时干预和治疗。避免饮酒、遵医嘱服药、定期检查是控制病情的重要措施。同时,应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