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系统性化疗
淋巴结转移和神经脉管侵犯均是高危复发因素,此类患者通常建议进行辅助化疗,以清除潜在的微小病灶。
常用方案包括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如FOLFOX方案)或卡培他滨。
辅助化疗的疗程通常为6个月,根据患者耐受性及疗效调整。
2.靶向治疗
适合特定分子标志物阳性的患者。
若基因检测显示存在RAS/BRAF突变、HER2过表达或错配修复缺陷,可选择相应的靶向药物,如抗VEGF药物贝伐珠单抗或抗EGFR药物西妥昔单抗。
靶向治疗需与化疗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
3.免疫治疗
对于具有高微卫星不稳定性或错配修复基因缺陷的患者,可考虑应用PD-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免疫治疗对这一类患者可能有显著的生存获益。
4.影像学监测
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以及肿瘤标志物监测(如CEA)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进展。
5.支持治疗
在治疗期间对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干预:
化疗相关的恶心、呕吐可用止吐药改善。
外周神经毒性(如手足麻木)常见于奥沙利铂化疗,必要时调整剂量或更换方案。
6.手术或放疗
若转移灶局限在某些区域(如淋巴结),且全身病情控制良好,可评估手术切除或局部放疗的可行性,以进一步减少肿瘤负荷。
淋巴结转移和神经脉管侵犯表明病情复杂化,治疗需要个体化方案,患者还应与多学科团队充分沟通,共同制定最佳治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