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情绪调节困难:许多人在极度愤怒、悲伤或焦虑时,无法通过正常途径缓解情绪,自残可能成为一种直接的发泄方式。研究表明,约60%以上的自残者将其视为减轻负面情绪的一种手段。
2.内心疼痛的外化:一些人认为身体的疼痛比内心的煎熬更容易忍受,因此通过制造外伤,将难以承受的心理痛苦转化为具体且可控的感官体验。
3.生物学因素:情绪激动时,人体的压力激素水平显著升高,如皮质醇和肾上腺素。这些变化可能导致冲动控制能力下降,从而增加自残风险。
4.自我惩罚心理:部分个体由于内疚感或低自尊倾向,认为自己应当受到惩罚,自残成为施加惩罚的一种方式。
5.吸引关注或寻求帮助:某些情况下,自残可能是为了引起他人的关注,希望借此获得支持和安慰。
6.神经系统奖励效应:有证据表明,自残可能促使大脑分泌内啡肽,这是一种让人产生短暂愉悦感的物质。这种神经奖励机制可能让部分人重复自残行为。
情绪激动时自残行为可能是复杂心理问题的表现,建议及时寻求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专业评估与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