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影响生物钟:人体内的昼夜节律(生物钟)通常会与自然光照同步,最佳的睡眠时间一般为晚上10点到凌晨2点。如果持续在12点以后入睡,可能会扰乱生物钟,导致白天困倦或精神不振。
2.降低睡眠质量:研究表明,深度睡眠主要集中在入睡后的前几个小时。如果过晚入睡,可能削减深度睡眠的时长,影响身体修复和记忆巩固的效果。
3.削弱免疫系统:睡眠不足或作息时间紊乱会导致免疫细胞数量减少,使人体更容易受到感染,例如感冒、流感等疾病的侵袭。
4.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长期睡眠不足或入睡时间偏晚可能提高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这是因为睡眠紊乱会导致交感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增加心血管负担。
5.影响新陈代谢:过晚入睡对激素分泌有一定干扰,例如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这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并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6.损害认知和情绪:长期熬夜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同时也会影响注意力和记忆力。不规律的作息可能让人工作或学习效率下降。
7.影响皮肤状态:生物钟失调可能导致皮肤再生功能减弱,容易出现黑眼圈、暗沉甚至加速衰老。
规律的作息非常重要,建议维持每天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并尽量在晚上10点至11点之间开始睡觉。如果由于特殊情况无法调整,应关注睡眠总时长和深度,尽量减少熬夜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