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明确目标与优先级
精神内耗常由不确定性或优柔寡断引起。设定清晰的目标,分清主次任务,将精力集中在重要事项上。例如,使用“四象限法”将任务按紧急性和重要性分类,可以减少对琐事的过度纠结。
2.管理完美主义倾向
追求过于理想化的结果会导致反复思考。学会接纳“不完美”的状态,通过设定“最低可接受标准”来完成任务,有助于缓解因高要求带来的焦虑。例如,在工作中给自己一个明确的时间限制,以避免无限延长任务时间。
3.增强情绪识别能力
经常观察并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区分哪些是实质问题,哪些只是情绪波动。研究显示,自我觉察训练,如正念冥想,每天进行10-15分钟,可有效降低过度思考的频率。
4.采取行动而非持续思考
多项研究表明,持续的停留在思考阶段会加重精神负担。可以尝试“行动代替思考”的方法,比如制定短期计划、立即开始简单的步骤,而不是无限推迟。
5.减少信息过载
过多的信息输入会导致大脑处理超负荷,进一步引发内耗。每天限定阅读新闻或社交媒体的时间,例如每天不超过30分钟,同时选择可靠的信息来源。
6.保持充足睡眠与运动
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直接相关。成年人每天建议保持7-8小时高质量睡眠。同时,每周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可显著改善大脑功能,帮助减轻心理压力。
7.建设支持系统
与信任的人分享内心想法,可以有效缓解独自承受的情绪压力。研究表明,家庭或朋友的支持能提高情绪调节能力,从而减少精神内耗的发生概率。
适当调整认知模式与生活习惯,逐步减少不必要的过度思考,能使精神更为专注且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