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生理规律:人体在夜间进入休息状态,代谢活动减慢,肾脏的血流量和过滤率也会下降,从而导致尿液生成减少。正常情况下,夜间产生的尿液仅占全天总尿量的20%到30%。
2.饮水量:白天饮水量较多,尿液生成自然增加;晚上睡前饮水少或不饮水,尿量相应减少。成年人每日饮水量应在2000毫升左右,但具体还需根据个体需求调整。
3.激素调节:抗利尿激素(ADH)在夜间分泌量增加,使得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从而减少尿液生成。这一机制可以防止夜间频繁起夜影响睡眠。
4.环境温度:寒冷季节出汗减少,身体通过排尿排除多余水分,因此夜间尿量可能稍多;相对湿热天气,出汗增多,尿液生成量减少。
5.疾病因素:某些疾病如急性肾衰竭、心功能不全等可引起夜间尿少,但通常伴有其他明显症状,如乏力、水肿、呼吸困难等。
若长期出现夜间尿少,并且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进行医学检查,以排除潜在的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