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煜副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眼科
1.术前准备:
检查与诊断:患者需进行全面眼部检查,包括视力测试、角膜厚度测量、眼压测量和裂隙灯检查,以确定角膜病变类型和适合的移植方式。
确保无感染风险:需评估全身状况,排除全身性疾病、活动性感染等情况,如糖尿病或未控制的高血压。
配型与供体选择:寻找符合条件的角膜供体,通常来自眼库。需要确保供体角膜无传染性疾病(如乙肝、艾滋病)。
2.手术实施:
麻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切除病变角膜:使用显微镜和特殊手术器械精确切除病变角膜区域。切除范围依据病变部位决定,直径一般为7-8毫米。
移植角膜:将供体角膜剪裁至合适大小,置于切除后的区域,并使用超细缝线固定。现代技术中,部分患者可能接受板层角膜移植,仅移植病变层而保留正常层结构。
检查与调整:确保角膜位置居中,无血管渗出及张力异常,最后关闭切口。
3.术后护理:
用药管理:术后需使用抗生素和类固醇滴眼液,预防感染和抑制免疫排斥反应。
定期复查: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安排随访,监测角膜愈合情况及患者视力改善程度。
注意生活事项:避免剧烈运动、揉眼睛或接触污染物,减少感染和移植失败风险。缝线通常需在数月后拆除,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若手术成功,大多数患者可恢复部分或全部视力,但效果与角膜病变的严重程度、术后护理是否得当及个人恢复能力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