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心理行为与发育因素
儿童处于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因此情绪波动较为常见。但如果长期表现为脾气暴躁和易怒,可能提示以下几种情况: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除了注意力障碍,还可表现为情绪失控和冲动行为。有研究显示此类症状影响约5%-10%的学龄期儿童。
对立违抗障碍:儿童对权威人物持续性地表现出敌对和反抗情绪,多伴有愤怒和争吵行为,患病率在学龄儿童中约为3%-5%。
2.神经系统功能或生物化学异常
某些神经递质的紊乱,例如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特殊情况,通常起病于青春期前后,但部分儿童可能提前出现情绪爆发和攻击性行为。
3.躯体疾病的潜在影响
脑部疾病、内分泌紊乱或特定遗传代谢病可能表现为情绪控制障碍。例如:
甲状腺功能亢进会导致情绪过度激动;
癫痫相关的间歇性爆发行为;
罕见的苯丙酮尿症可能伴随情绪失控。
4.环境与家庭因素
长期暴露于负面环境,例如家庭冲突、虐待或不良教养方式,也会加剧儿童的情绪问题。数据表明,有类似生活压力事件史的儿童更容易表现出行为问题。
早期识别和诊断非常重要,应通过心理评估、神经系统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测确定病因,同时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