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生理性原因
睡眠不足:成年人通常需要保证每天7-9小时的睡眠。如果长期睡眠时间不足,容易引发疲劳和精神不振。
饮食不均衡:缺乏足够的蛋白质、铁、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会影响能量代谢,引发无力感。例如,缺铁性贫血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氧气运送能力下降,出现疲乏无力。
缺乏运动:长期久坐或缺乏锻炼会导致肌肉力量衰退、新陈代谢减慢,使人更容易感到疲倦。
2.心理性因素
压力过大:持续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体内应激激素水平升高,扰乱正常的身体节律,表现为精力下降。
焦虑或抑郁:焦虑障碍或抑郁症常伴随对事物失去兴趣、感觉耗竭和无力,这些症状与脑内神经递质失调密切相关。
3.潜在疾病
慢性疲劳综合征:这是一种以无法通过休息缓解的长期疲劳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30-50岁人群,可能伴有注意力下降或记忆力减退。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导致代谢缓慢,典型症状包括疲劳、嗜睡、体重增加等。
糖尿病:血糖水平波动会导致身体能量供应不足,出现疲乏、体力下降等表现。
感染性疾病:某些病毒感染如单核细胞增多症或新冠后遗症,可能在恢复期造成长期疲劳。
如果上述状态持续超过两周,或者伴随其他明显的症状,如体重变化、头晕、心慌、皮肤苍白或毛发脱落,应尽早进行医疗检查,排查贫血、甲状腺疾病或其他系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