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神经递质紊乱:焦虑与大脑内某些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失衡密切相关。γ-氨基丁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它的减少可能导致大脑过度兴奋,从而引发焦虑情绪。
2.遗传因素:焦虑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研究表明,一级亲属中患有焦虑障碍者,其子女或兄弟姐妹的焦虑风险高出普通人群约4到6倍。
3.生理变化:某些身体状况,如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等,也会影响体内激素水平和神经系统,从而诱发焦虑。
4.认知方式:一些人倾向于将日常琐事或潜在威胁放大,这种长期的消极思维模式容易让他们出现习惯性的焦虑状态。
5.环境及社会压力:持续的家庭、工作或经济困难等外部压力,会增加个体焦虑症状发生的可能性。尤其当压力长时间得不到缓解时,可能演变为慢性焦虑。
6.睡眠不足和生活作息紊乱:长期睡眠质量差或过度疲劳可能使大脑处理应激反应的能力下降,从而更容易引起焦虑情绪。
7.激素波动:一些人在特定时期(例如女性的经前期、更年期或妊娠期),受到体内激素水平波动的影响,可能更容易感到不安和紧张。
如果频繁感到无缘无故的焦虑,需要关注是否存在以上因素,并寻求适当的干预手段,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心理咨询或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