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识别并正视问题:研究表明,约30%-50%出现躯体化症状的个体背后存在心理压力或情绪障碍。这些症状可能包括头痛、胃部不适、胸闷等非特异性躯体表现。在确定没有器质性疾病基础后,应关注个人是否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2.调整心理状态:
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针对躯体化症状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调整对症状的过度关注以及负性思维模式,可帮助缓解相关症状。
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和正念冥想,这些都能有效降低心理紧张水平。
社会支持:与亲朋好友分享困扰,并寻求支持,有助于减轻孤独感和无助感。
3.改善生活习惯:
保持规律作息:长期熬夜会增加神经系统负担,破坏内分泌平衡,从而加剧躯体症状。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
平衡饮食: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新鲜蔬果和全谷物有助于改善整体健康状态。
增加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等,可显著缓解躯体化症状。
4.药物治疗:对于严重干扰日常生活的症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物或抗焦虑药物可能是必要的选择。例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一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效果良好,这类药物不仅改善情绪,还能缓解身体的不适症状。
5.定期复查:部分躯体化症状可能掩盖早期的器质性疾病,定期健康检查能排除潜在的病理性原因,提高安全感。
这一问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同时关注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统一性,通过调整心态、优化生活习惯以及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疗支持来减少躯体化症状的发生频率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