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飞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1.发现与命名:1989年,WT1基因首次在Wilms'Tumor(一种小儿肾母细胞瘤)中被发现,因此得名为WT1。
2.基因功能:WT1基因编码一种转录因子,主要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命过程。该基因在正常情况下对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
3.融合机制:WT1融合基因的形成通常是由于染色体重排,导致WT1基因与其他基因如EWSR1、FUS或其他未知基因融合。这种融合改变了WT1基因的功能,使得其潜在抑癌作用失效,从而促进肿瘤生长。
4.临床表现:携带WT1融合基因的肿瘤通常具有较高的侵袭性和复发率。例如,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患者中,如果存在WT1融合基因,往往预示着较差的预后。
5.诊断与检测: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如荧光原位杂交(FISH)、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可检测WT1融合基因的存在。检测结果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6.治疗前景:尽管目前针对WT1融合基因本身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尚未普遍应用,但研究正在进行中。一些新型靶向药物和免疫疗法可能在未来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WT1融合基因在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其诊断和检测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