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胸外科
1.定义:
肺血栓:是指在肺部血管内形成的血凝块。通常是由于血液流动缓慢、血管内皮损伤或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所引起。
肺栓塞:是指血栓、脂肪、空气或其他物质进入肺动脉并造成阻塞,导致部分肺组织缺血缺氧。
2.病因:
肺血栓:主要由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展而来,包括长时间卧床、手术后恢复期、吸烟、高龄等风险因素。
肺栓塞:最常见的原因是深静脉血栓脱落并随血液进入肺动脉。骨折后的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等也是可能的原因。
3.临床表现:
肺血栓:多无明显症状,可能出现轻微的胸痛、咳嗽等不特异性症状。
肺栓塞:症状较为急剧和严重,包括突然的胸痛、呼吸困难、咯血、低血压及休克等。
4.诊断:
肺血栓: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MRI)发现肺部血栓。
肺栓塞:通过CT肺动脉造影(CTPA)、核素肺扫描和超声心动图等进行诊断,D-二聚体检测也有辅助作用。
5.治疗:
肺血栓:包括抗凝治疗(如华法林、肝素)、溶栓治疗(如尿激酶、链激酶)和预防性措施(如使用压缩袜、早期活动)。
肺栓塞:急性情况下,溶栓治疗和手术取栓可能是必要的,同时需要长期抗凝治疗以防复发。
要避免混淆肺血栓与肺栓塞,需要明确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的差异,并采取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是减少肺血栓和肺栓塞风险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