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临床表现:
皮肤和巩膜的黄染是最直观的特征,同时伴随瘙痒常提示胆汁排泄障碍。
深色尿液和淡色大便也为典型表现,深色尿液由尿胆原减少引起,而淡色大便反映胆红素进入肠道受阻。
消化不良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和腹胀,有时可能出现轻度上腹部疼痛。
2.实验室检查:
血液生化指标显示直接胆红素升高为关键表现,同时总胆红素亦可升高。
肝功能检测中,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显著升高,提示胆道阻塞或胆汁淤积。
转氨酶(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轻中度升高,但通常低于胆道指标的升高程度。
血清胆汁酸浓度增高也能帮助判断。
3.影像学评估:
超声检查为首选,用于快速评估胆管扩张、胆石和占位病变等。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胆管解剖结构显示清晰,适合评估复杂胆道疾病。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用于确诊或治疗性干预,如取出结石或置入支架。
CT扫描则可提供更广泛的腹部组织信息,特别是在怀疑肿瘤时。
4.病因鉴别:
根据胆汁淤积的部位分为肝内胆汁淤积和肝外胆汁淤积。前者常见于药物性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后者多由胆管结石、肿瘤压迫或炎症狭窄引起。
结合病史、体检以及上述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明确病因。
早期明确病因并针对治疗是关键措施,尤其当出现黄疸加重、瘙痒难忍或伴发其他系统异常时,应及时处理以防止进一步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