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明确病因
脾功能亢进往往继发于一些基础疾病,例如肝硬化、慢性肝炎、血液系统疾病或感染性疾病。查明具体病因是治疗的关键,常需进行血常规、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如彩超或CT)以及骨髓穿刺等辅助检查。
2.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适用于某些特定类型的脾功能亢进,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血小板减少。此类药物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和减少脾脏对血小板的破坏,提高血小板水平。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对于急性血小板显著降低患者,尤其是出血高危者,可短期使用以快速提高血小板水平。
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口服药物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血小板,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效。
3.脾切除手术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以考虑行脾切除术。脾脏是破坏血小板的重要器官,通过手术切除可以直接减少血小板的过度消耗。但手术风险需充分评估,脾切除后也可能带来感染风险增加的问题。
4.介入治疗
如果脾切除不适合,例如存在严重的腹腔静脉高压或手术禁忌症,可以尝试选择性脾动脉栓塞,这是一种微创方法,通过减少脾脏血流量降低其功能。
5.支持性治疗
血小板输注:当血小板水平低到难以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并有明显出血风险时,可暂时性输注血小板。
控制原发疾病:如积极治疗肝硬化或感染,有助于缓解脾功能亢进的程度,从而间接改善血小板水平。
6.生活管理
饮食调节:注意营养均衡,适当增加富含铁元素、叶酸及维生素B12的食物,以促进造血功能。
避免损伤:血小板低时容易发生出血,应避免剧烈运动或其他可能导致外伤的活动。
血小板减少不仅会影响凝血功能,还伴随潜在出血风险,因此需要综合评估和合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