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胃溃疡:胃溃疡是最常见的胃出血原因,占比约60%。当胃壁粘膜被胃酸侵蚀形成溃疡时,可能导致局部血管受损,引发出血。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是胃溃疡的重要诱因。
2.急性胃粘膜损伤:急性应激反应、严重的烧伤、创伤或败血症等可能导致胃粘膜屏障功能破坏,从而导致急性出血。这种情况多见于重症患者。
3.胃癌:胃出血可能是胃癌的早期或晚期表现之一。恶性肿瘤在侵袭胃壁或破坏血管后,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出血,需提高警惕。
4.门静脉高压性胃病:肝硬化患者可能因门静脉压力升高引发胃底静脉曲张,这些曲张静脉容易破裂导致大出血。
5.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及抗凝剂(如华法林),可能削弱胃粘膜防护功能或者直接作用于血管,增加胃出血风险。
6.酒精或吸烟:长期大量饮酒会对胃粘膜造成直接刺激,而吸烟则可减少胃粘膜血流供应,降低其自我修复能力,从而增加出血几率。
7.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或凝血障碍,这些疾病可能使胃内的小血管异常脆弱,从而诱发出血。
8.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通常继发于肝硬化等原因,虽然主要为食管出血,但部分也可能累及胃底区域。
胃出血可能表现为呕血、黑便、贫血及乏力等症状。及时就医诊断并明确原因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