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玉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神经内科
1.发生机制:脑梗塞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或心源性栓子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会使动脉管壁变厚、变窄,导致血液流动受阻。血栓形成则是因为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在动脉内聚集,形成血块。心源性栓子通常来源于心脏内部的异常结构或病变,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血管,引发堵塞。
2.临床表现:脑梗塞患者可能出现多种症状,包括突然的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视力模糊、严重头痛、意识障碍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取决于梗塞发生的位置和受影响的脑组织范围。
3.诊断方法:脑梗塞的诊断依赖于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CT扫描和MRI,可以帮助确定梗塞的具体位置及其严重程度。还可以通过血液检测来评估血液黏稠度和凝血功能。
4.治疗手段:脑梗塞的治疗主要包括急性期治疗和长期康复。急性期治疗旨在尽快恢复脑血流,常用药物包括溶栓剂和抗血小板药物。如果病情严重,还可能需要介入治疗或手术。长期康复则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生活方式调整,以防止再次发生梗塞。
5.预防措施:为了减少脑梗塞的风险,应关注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同时,戒烟限酒,保持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脑梗塞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性疾病,早期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定期体检和健康管理有助于降低相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