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发病机制和性质:
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特质的深刻偏离,通常涉及对情绪、冲动控制、人际关系或行为模式的异常。其形成与个体的成长经历、环境以及遗传因素有关,但并不一定伴随明显的大脑功能损伤。
精神分裂症被认为是一种生物学基础明确的脑部疾病,涉及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平衡失调,常伴随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
2.症状特点:
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规范不一致。例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可能表现为漠视他人权利;边缘型人格障碍通常伴有强烈的情感波动和自我形象的不稳定。其症状较为持久,并贯穿于个体长期生活中。
精神分裂症:典型症状包括幻觉(如听到不存在的声音)、妄想(如被害妄想)、思维混乱及现实感知障碍。这种疾病的症状多呈急性发作,病程可有缓解和复发交替的特点。
3.发病时间与病程:
人格障碍通常在青少年期或者早期成长期表现出来,且病程持续终身,如果没有干预,难以改变。
精神分裂症的高发年龄段为15至35岁,早期治疗得当可以减轻症状并延缓疾病进展。
4.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人格障碍的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因类型而异,有些患者尽管存在偏执、冷漠等问题,但仍能保持一定的工作能力。
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数情况下社会功能显著下降,尤其在急性发作期,常需住院治疗以避免危害自身或他人的安全。
5.治疗方法:
人格障碍:主要依赖于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或辩证行为治疗。药物仅作为辅助手段,用于缓解伴随的焦虑或抑郁症状。
精神分裂症:治疗以药物为主,常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同时结合心理干预和康复训练以改善功能。
人格障碍是持续的人格特质偏离,影响个体长期的行为和情感模式;精神分裂症则为短期急性或慢性的大脑功能紊乱,表现为精神病性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