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恋童癖的诊断标准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对青春期前儿童(通常指13岁及以下)的强烈性兴趣持续至少6个月。
(2)个人在行为、幻想或冲动方面与这种性偏好相关,并因此导致显著的社会功能损害或心理痛苦。
(3)对象一般是青春期前的儿童,而非仅仅基于文化或法律上的年龄划分。
2.恋童癖并不等同于施行侵害行为,但二者存在关联性。
(1)有人可能仅存在性幻想而从未实施违法行为。
(2)部分个体会将性偏好转化为实际伤害行为,包括性攻击,这种情况不仅违反伦理,还触犯法律。
3.研究表明恋童癖的具体成因尚未明确,但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1)生物学因素:部分研究显示脑部结构和功能可能异常,例如额叶功能异常。
(2)发育和心理因素:幼年时期的创伤或经历可能增加风险,如被虐待经历。
(3)社会及环境因素:孤立的生活方式、不良的社交技能也被认为是潜在诱因之一。
4.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辅助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患者重新调整其错误的信念和行为模式。
(2)药物治疗,如使用抑制性欲的药物,能够降低性冲动从而减少风险。
恋童癖不仅是一种心理健康问题,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对于疑似患者,应尽早接受专业评估和治疗,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