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敏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外科
1.发病原因
病毒感染:如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可引起局部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细菌感染:如耶尔森菌或沙门氏菌感染,也可能导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其他因素:过敏性紫癜、克罗恩病等炎症性疾病也可能是诱因。
2.临床表现
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位于右下腹或脐周,性质多为间歇性疼痛。
发热:部分患儿可能伴有低至中度发热。
消化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有时还会出现腹泻或便秘。
全身症状:少数情况下,可能伴有乏力、不适等非特异性表现。
3.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手段,可见腹腔内多个肿大的淋巴结,直径通常超过5毫米。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能显示轻微的白细胞升高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如有感染性原因,C反应蛋白水平也可能升高。
排除其他疾病:需与急性阑尾炎、肠套叠等鉴别。
4.治疗措施
一般对症处理:建议休息、补充足够的水分以及给予解痉药物缓解腹痛。
针对病因治疗:如由感染引起,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或抗生素。
严重情况:若腹痛持续加重或伴随高热,应及时就医,以排除其他更严重疾病。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在儿童中相对常见,尤其是在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家长当患儿出现明显或持续性腹痛时,应尽早到医院明确诊断并进行针对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