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欣欣主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皮肤科
1.病因和发病机制:
副银屑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研究表明,其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
可能与感染、药物反应以及遗传因素相关。
2.临床表现:
皮损主要表现为扁平的红斑和鳞屑,形态多样,可为点状、斑块状或泛发性。
常见于躯干、四肢近端,少数病例可波及面部和头皮。
皮损通常分布对称,患者自觉症状较轻,瘙痒感一般不明显。
3.诊断:
依靠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行诊断。
病理检查显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生、真皮浅层炎症细胞浸润等特征,但缺乏银屑病的典型Munro微脓肿。
4.治疗:
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
常用外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软膏、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维生素D3衍生物等。
对于严重病例,可考虑光疗、系统用药如甲氨蝶呤、环孢素等。
副银屑病虽然与银屑病有相似之处,但二者在病理和临床表现上存在差异。尽早就医,合理使用药物和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