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容积性泻药
这一类药物通过吸收水分使粪便膨胀,从而刺激肠蠕动。常见药物有车前子壳、甲基纤维素等。这类药物起效时间较慢,一般需要12到72小时,因此适合长期使用,但在使用期间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
2.渗透性泻药
渗透性泻药通过增加肠腔内的渗透压,使水分被保留在肠道中,从而软化粪便并促进肠蠕动。典型药物包括乳果糖、聚乙二醇和盐类泻剂(如硫酸镁)。这类药物一般对急性便秘或术前肠道准备有效,通常在30分钟到6小时内起效。
3.润滑性泻药
润滑性泻药可以降低肠壁与粪便之间的摩擦力,帮助排便。最常用的是液体石蜡,但长期使用可能干扰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不建议经常使用。
4.刺激性泻药
刺激性泻药通过直接刺激肠壁神经末梢,增强肠道蠕动以实现快速排便。常见药物包括比沙可啶和番泻叶。这类药物一般在6至12小时内起效,但长期、频繁使用可能导致肠道功能依赖。
5.促分泌性泻药
这一类药物通过刺激肠黏膜分泌液体来增加肠内容物的体积,促进排出。例如利那洛肽和鲁比前列酮。这类药物多用于治疗慢性便秘或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症状。
6.中药类清肠药
中药中也有一些具有清肠通便效果的成分,例如大黄、芦荟、火麻仁等。这些通常应用于中医理论指导下,搭配其他药物进行调理,需谨慎使用以避免个体过敏或副作用。
清肠药不宜长期使用,以免引发电解质紊乱或肠道功能紊乱。在选择时应根据具体需求以及医生建议决定,同时注意多饮水和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