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伟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眼科
1.近视的概念
近视是指眼睛在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球后聚焦在视网膜前方,而非视网膜上,导致远处物体看不清楚。这种情况通常由于眼轴过长或角膜、晶状体屈光能力过强引起,属于一种屈光不正问题。一般以度数进行量化,如低度近视(-0.25至-3.00度)、中度近视(-3.00至-6.00度)和高度近视(大于-6.00度)。全球范围内,近视的发生率逐年增长,尤其在亚洲地区,儿童和青少年的发病率已超过50%。
2.视力的概念
视力是评价眼睛分辨物体细节能力的重要指标,通常通过标准视力表检测得到结果。正常视力通常被定义为1.0(即5.0)或更高,低于这一范围可能提示视力减退。视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屈光状态(如近视、远视、散光等)、眼底健康状况、光线条件以及心理状态等。即便存在近视,通过佩戴合适的矫正镜片,视力仍可达到正常水平。
3.两者关系
虽然近视会直接影响裸眼视力,但二者并非等同关系。裸眼视力差的人可能患有近视,也可能是其他眼部疾病所致,如白内障、视神经萎缩等。而矫正后的视力则是通过眼镜、隐形眼镜或手术矫正近视后测得的视力水平。某些情况下,即使近视被完全矫正,视力仍可能因其他原因无法恢复到正常。
4.相关数据
研究显示,80%以上的近视患者通过合适的矫正手段可以使矫正视力恢复到1.0或以上。约1%-2%的近视患者可能因高度近视引发的眼底病变出现矫正视力降低的现象。近视的度数越高,对视力的潜在影响也越大,伴随眼疾风险增加。
高效区分近视与视力,可以帮助明确眼部健康状态,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