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东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脊柱外科
1.穴位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通常选择与颈椎相关的穴位,如风池、大椎、天柱、颈百劳等。
风池穴位于后脑勺下方枕骨处,两侧对称,主要作用是疏散风邪、清头明目。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具有调节经络气血、缓解颈部僵硬的功能。
天柱穴位于风池穴旁开约1.3寸,针对颈项疼痛、活动受限有明显疗效。
颈百劳穴在大椎穴上方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区域,有助于放松深层肌肉。
2.消毒处理:针刺前,使用75%的酒精或碘伏对针刺部位进行彻底消毒,避免感染。针具也必须保持无菌状态。
3.针刺操作:
确定患者舒适体位,常用坐姿或俯卧位,使颈部充分放松。
根据穴位位置及人体解剖结构,选择合适长度的毫针。一般进针角度为15°至30°,深浅根据个体差异调整。
缓慢将针刺入穴位后,可采用提插、捻转等手法加强刺激感,使患者产生酸、麻、胀、重的针感,这表明针刺已起到作用。
4.留针时间:每次留针时间通常为15至30分钟。期间,应观察患者反应,防止出现如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必要时可调整针刺强度或及时终止治疗。
5.拔针及后续处理:拔针时迅速而稳妥,并再次消毒皮肤;同时嘱咐患者短时间内避免剧烈活动及寒冷刺激。
此方法适用于颈椎病导致的疼痛、僵硬、头晕等症状,禁忌人群包括孕妇、出血倾向者及局部感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