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胸外科
1.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例:波生坦(Bosentan)、安立生坦(Ambrisentan)。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内皮素-1的作用,减少血管收缩和增生,从而降低肺动脉压力。
2.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
例:他达拉非(Tadalafil)、西地那非(Sildenafil)。
作用机制:增强一氧化氮的作用,放松血管平滑肌,降低肺动脉压力。
3.前列环素类药物:
例:依前列醇(Epoprostenol)、曲前列尼尔(Treprostinil)。
作用机制:通过扩张血管和平滑肌松弛作用,减轻肺动脉负担。
4.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刺激剂:
例:利奥西呱(Riociguat)。
作用机制:直接激活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提高环鸟苷酸水平,改善血管舒张功能。
5.钙通道阻滞剂:
例:硝苯地平(Nifedipine)、氨氯地平(Amlodipine)。
作用机制:阻止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导致血管扩张,降低肺动脉压力。
6.抗凝药物:
例:华法林(Warfarin)。
作用机制:预防血栓形成,减少并发症风险。
7.利尿剂:
例:呋塞米(Furosemide)。
作用机制:通过减少体内水分积聚,缓解心脏负担。
8.氧疗:
作用机制:长期低流量吸氧能够减轻缺氧引起的肺血管收缩反应。
治疗肺动脉硬化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定期监测和多学科协作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