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玉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神经内科
1.发展历史:
a.第一代安眠药:主要包括巴比妥类,它们在20世纪初被广泛应用,但由于副作用大、成瘾性高,使用逐渐减少。
b.第二代安眠药:苯二氮卓类药物,包括阿普唑仑,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它们相对于第一代药物具有较低的毒性和成瘾性,因此被更广泛接受。
c.第三代安眠药: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如佐匹克隆和唑吡坦,进一步降低了副作用和成瘾风险。
2.阿普唑仑的特性:
a.药理作用:阿普唑仑通过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内GABA受体的效应,发挥镇静、抗焦虑和抗惊恐的作用。
b.副作用:可能引起困倦、眩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长期使用可产生耐药性和成瘾性。
c.使用时长:通常建议短期使用,避免长期依赖。
3.临床应用:
a.焦虑障碍:阿普唑仑常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焦虑障碍,效果显著。
b.惊恐障碍:该药物对惊恐发作的控制具有良好的疗效。
c.失眠:虽然不是首选,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用于短期失眠治疗。
阿普唑仑作为第二代安眠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应严格按照医生指导使用,以最大限度减少副作用和依赖风险。